手抄报首页|手抄报RSS|画画图片大全
您现在的位置:手抄报 > 手抄报资料 > 爱国 >

抗战胜利纪念日——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

更新时间:2015-09-16 22:45:25 点击:
我们在缅甸一所破旧的二层木楼里,见到了一位当年赴缅抗战的老兵。他已经九十多岁,干瘦黝黑的面庞满是褶皱,身着同样满是褶皱的布衫,坐在门前的楼梯上。手边放着一碗茶水,浑浊如他凹陷的双眸… 如果喜欢

  我们在缅甸一所破旧的二层木楼里,见到了一位当年赴缅抗战的老兵。他已经九十多岁,干瘦黝黑的面庞满是褶皱,身着同样满是褶皱的布衫,坐在门前的楼梯上。手边放着一碗茶水,浑浊如他凹陷的双眸。

  我的记者朋友走上前去,礼貌寒暄。散落的苍蝇受到惊扰,一哄而起。老兵的反应有些迟钝,就连挥苍蝇的手势都是缓缓的。我盯着他皮包骨头的手,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双手曾经紧握着榴弹步枪的英气模样。

  神奇的是,当朋友自报家门,说出此行的目的后,老兵的脸庞忽如春风扫过,焕发出生机的神采。他激动地说:“你们怎么不早来,再晚一点,我就不在了。”

  朋友来采访老兵过去的那段硝烟岁月。我只是跟来见识见识,对那一段历史并不了解,便走进屋里随便看看。“家徒四壁”一词用来形容这里绝不为过。木板桌上摆着茶碗和茶壶,同茶水一样,带着浑浊的黄色。

抗战胜利纪念日——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

  属于老兵的一切都是陈旧而简陋的,只有桌上靠墙的一侧,摆放着一只年代久远却做工精美的铁盒。老兵抬手示意,我便拿起铁盒走到他身边。铁盒轻飘飘,像是空的。

  老兵却难掩激动的深色,有些颤抖着打开它:“都在这里了,你们要问的,都在这里。”

  锈迹斑斑的盖子打开时,发出沙哑的摩擦声,里面是一沓纸,最上面一张画着排列整齐的士兵。

  我惊奇道:“这是您画的吗?”

  “不是我。”老兵摇头,漏风的牙龈间迫切地吐出一串话语,“画这画儿的是我当年的同学,他姓张。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封信。”

  老兵当年17岁,高中学生,意气风华。他的同窗好友张同学更是不得了,是个大纱厂老板的独子,一头半长的卷发,背着画板四处写生。日机开过来时,他与张同学都躲进了防空洞。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,每天都伴随防空洞外震耳的轰炸,和防空洞里闷死的同胞。后来听拉车人讲,收拾尸体时,光是散落的金银细软就收了几大箩筐。

  老兵和张同学含泪咬牙,毅然参军。参军后的张同学用他灵巧的钢笔,将这一批学生兵脱胎换骨的人生历程,记录在一张张巴掌大的纸上,并用一个漂亮的饼干盒收纳起来。

  我兴致勃勃地翻看这封特殊的信,信的前半部分很详尽,如何入伍,如何训练,如何乘飞机穿越千山来到缅甸,枪林弹雨里,有人腿部中弹,有人倒在地上,还有个伤兵将头盔挂在枝头,用手榴弹敲打以寻求帮助。

  到了这里,张同学画画的频率明显降得很低。老兵指尖摩挲着画上的倾盆大雨,哀声问:“后生,你见过原始森林的雨季吗?”

  原始森林的雨季,仿佛天漏了一般骇人。粘稠的泥浆里摸爬滚打,伤口撕扯开来,灌进泥沙。疟疾、蚂蝗、毒蛇、饥饿……近五万人的大军,后来只剩了七千余人。

  后来,张同学不幸被子弹射中了左腿。老兵陪着他,连同另外七八个伤兵,渐渐地掉了队。一望无尽的密林和暴雨里,他们绝望地缓缓行进,在体力不支的第二天夜里,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供休息的山洞。

抗战胜利纪念日——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

  年轻的学生兵们发出欢欣的轻呼。老兵让伤势较重的战友进到里面,自己挤在洞口守夜,灌了整整一夜的雨水。

  老兵捏紧了最后一张信纸,那是一群年轻的孩子在山洞里熟睡的模样。老兵流下泪来:“这是张同学留下的最后的画。他们睡下后,再也没醒来。”

  因为严重过度的疲惫,这些孩子刚刚躺下就昏睡过去,谁也没有察觉,山洞里没有氧气。

  饼干盒里的故事结束了。1950年的一天,老兵逃出森林,留在缅甸一所华文学校教书。而许多与他同来的远征军,永远地沉睡在狰狞的森林里。

  “张同学嘱咐过我,一定要把这封信交给后人看,告诉他们,曾经有我们这些人,我们对得起祖国。”

  我们离开时,老兵送我们到路口,直到走出很远,他还在翘首凝望。他始终不愿说出自己和张同学的名字,一来,这么多年过去,家乡已无亲友健在;二来,他们代表的不只是自己,还是当年毅然离校,保家卫国的学生兵和远征军。

  我也遥望着土路上的老兵。很久很久以前,那些正在念大学、念高中的青年才俊,那些“官二代”、“富二代”的富贵公子,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,放弃了优渥的生活,成为了国家的脊梁,同千千万万的士兵们一道,远征千山万水,自此背井离乡。时过境迁,当硝烟飘远,当他们老去,很多往事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。但,这份可歌可泣的精神不该被淡忘,在和平年代也该时刻警醒、鞭策自己。我想,这就是张同学留下的信,和老兵执着地活下来的意义所在。(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 刘晓丹)

相关手抄报

热门手抄报